你的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生活百科 >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性相关疾病
如何预防肠道传染性相关疾病
来源: 宣传科 阅读次数:3515 发布时间:2024-09-03
肠道传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经过消化道侵入人体,引起胃肠道甚至其他系统的病变,此后,病原体又可经肠道排出体外而继续传播。
甲类肠道传染性疾病:霍乱。
乙类肠道传染性疾病:病毒性肝炎、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伤寒和副伤寒、脊髓灰质炎。
丙类传染性疾病:各种其它的感染性腹泻病,如病毒性肠胃炎、旅游者腹泻病等。
传播途径: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,携有大量病原体。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,污染水、食物及手,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,使健康人得病。
发病季节:肠道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但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,受感染的病例更多。
(1)病原体繁殖快:因夏季温度一般在21℃以上使细菌繁殖速度加快,而35-37℃是细菌繁殖最旺盛的温度。夏秋季节又闷又热形成发病高峰。
(2)胃酸浓度低:夏秋季饮水量增加,大量喝水常常会冲淡胃酸,使病原体乘虚而入,尤其是喝生水,更容易得病。夏秋季节瓜果大量上市,其在生长、采摘、运输、销售过程中难免会染上病原体,特别是大肠杆菌携带量多,人食用了这些瓜果可引起发病。以及街头夜市、小摊贩等,存在烹调不卫生,食具消毒不严,从业人员未经健康检查,更易传播疾病。
(3)苍蝇多:夏秋季节苍蝇大量繁殖,因其携带了大量的病原菌,且苍蝇在取食过程中边吸吮边排泄,使大量细菌污染了食物,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性疾病。
“三管一灭一增强”:
1、管好水源,保证饮用水不被污染,特别是不被粪便污染。
2、管好饮食,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,生吃瓜果要洗净,不喝生水,不吃变质食物,隔夜饭菜要加热后再食用,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其次,按照我国《食品卫生法》的要求,对于饮食从业人员要进行体检,凡是患肠道病的或是伤寒、痢疾的携带者均不能从事饮食行业,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注意在食品的制作、运送过程中不能被污染。
3、管好粪便,在城市主要注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,在农村应特别注意,不要让厕所的粪便流出来污染水源。
4、“一灭”指消灭苍蝇,苍蝇携带大量的病原,在其取食的过程中会污染我们的食物,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发病。
5、“一增强”指我们应多注意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。